2011年5月20日 星期五

2011.05.19演講:身體與情慾——獨特性癖(idiosyncratic Sexuality)

主流教育表面上提倡正面、健康、光明的角度來看待性,但是文章言論中卻常出現「負責」字眼,暴露出他們真正的用意;他們覺得「性」是危險的、不妥的,所以需要再三叮鈴、恐嚇、勸阻。在最無謂的意義上,人當然都要為自己的一切負責:我們吃飯、辦公、排泄、唱歌……都要為後果負責。吃飯時可以止飢、快樂、建康、消化不良,擾惱別人等,但這不是一件需要被提出來的事實。如果不是為了警告、勸阻、恐嚇、提醒等目的,「負責」之說根本就是多餘的。有些事追究起來,真正該負責的恐怕未必是行為者本身!例如:空氣汙染嚴重、交通事故高、餐飲不乾淨,但我們明知道 空氣污覽、交通事故多、卻還是冒險出門吃飯。如果我應此而呼吸不適、出車禍、拉肚子,是否表示我應「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畢竟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同樣的,在「性」的事情上,使「性」成為危險的不應該是個人,而是整個情慾文化。因為情慾文化不以平常心面對性事,所以凡是涉及性的事風險都提高了。例如:過馬路危險,但是恐嚇行人要為自己過馬路的行為後果負責是荒謬的,只有改善交通,並從小培養孩子過馬路的能力才是正確的。性事也是一樣,情慾文化要提供正面的支持環境,從小就培養孩子追求逾越處理風險的能力。

每個人的性生理配備都差不多,但在個人生活歷程中的因緣際會會使每個人都形成其各自獨特的性慾條件、性口味與其「性心情」(對性的經驗感覺、認識認知、價值評估)。性差異的建構是寄生在社會定義的性認同(性慾望的理想典型)上,如果說原有的一套性語言(定義、範疇、論述)是已經死去的隱喻,那麼性差異就是在創造或尋找和原來語言有關聯的隱喻,一套透過想像創造出的新語言。新的性語言是原有性語言的「隱喻」,慾望是流動的,新的隱喻不斷被創造出來。

做為性差異的個體,每個人都在創造新的隱喻(新的情慾模式、新的價值),因此發掘更多差異或新隱喻同時也是重新描寫發明自我——性是陶冶自我的活動。這些差異的隱喻都是獨特的,都是個人生命史因緣際會下的產物。隱喻的創造都是為了解決個人的問題、創傷、固執、狂想等……就像做夢一樣,都是「私己」的。但是有些人(詩人、天才)獨特的性慾怪癖產物(新的隱喻)卻抓住了公眾的想像,因為那些人為私己所創作的隱喻或語言,卻恰巧讓許多人覺得有用,覺得可以滿足她們的狂想。私己固執竟意外配合了公共的需要,例如:某個夜晚許多人都夢到自己有六根手指;很明顯,六根手指對每個人的定義都不一樣,有的可能是關於手淫的故事、可能看過電影「六指琴魔」、也可能是年幼時聽到故事、身上某個部位的畸形,定義是成千上萬無限的。但為什麼這隱喻恰巧符合這麼多人需求(這麼多人都剛好夢到六指)?這問題除了偶然之外沒有其他解答,也不需要解釋。

性多元人士不是上帝恩寵的選民,也不是歷史的主體,她們是暫時有用的,有獨特怪癖的詩人。她們的詩不是史詩或者「永恆價值」的詩,而是比較接近流行時尚的詩。既然我們所知「性多元人事」可以提供新的性隱喻/性定義的語言資源,那麼就應該給予自由、不受抹黑打擊的言論自由,甚至應該鼓勵更多人加入,創作其隱喻(情慾詩)。



撰寫:湯子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