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心得: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


讀本:畢恆達《空間就是權力》
撰寫:湯子慧
 


簡介:
空間是身體的延伸、自我認同的象徵,更是社會文化與政治權力的角力場。為了保護青少年,就該實施青少年宵禁?我們要讓孩子在什麼樣的校園空間中學習成長? 馬路的設計為汽車族而服務,行人理應辛苦的上天橋下地下道?同志的愛情理應隱身於公共舞台之後?家園的意義……許多既久成俗的空間規則,其實值得我們重新審視。回到個人身體與環境的實踐,其實每個人都有能力創造與改造空間,在我們認識空間的同時應該嘗試去改善空間,讓空間更適合我們的行動與想像。從周圍的環 境做起,改善家庭中的個人空間、消除都市中黑暗危險的死角、創造社區中鄰居聚集相互學習的空間角落,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俗民建築師。改變每日生活空間的行動 本身,就是賦予自己界定自我的機會,形塑我們的空間就是在形塑我們的未來。《空間就是權力》一書中,對空間的體驗也就著墨許多互動和參與的實驗,包括在〈彩虹的國度〉所描述的同志空間,便是以雙向對話的角度看待創造同性戀空間的問題,而不是從單一視野陳述他個人的觀點。


心得:
空間與權力是息息相關的。這是《空間就是權》此書唯一的論點。空間是形而下的,是具體的看得見;然而權利卻是真實存在卻沒有實體的一個「東西」,猶如「看不見的手」。二二八公園就是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它過去是清朝帝國的信仰中心、日本殖民時期城內的教化公園,到戰後成為首都特區的禁忌綠地,現在又以過去的禁忌命名,改為二二八和平公園。這一連串的演變,就是那「看不見的手」在作怪。將一個空間從信仰中心演變成殖民者宣導教化的空間,再演變成紀念過往血腥慘案的空間。

然而,在人民集體歷史的書寫新公園呈現完全不一樣的意義。對於新公園,讀書會成員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白先勇《孽子》中那個「黑暗的國度」那些受到社會異性戀霸權龐大壓力下的孽子們,在黑夜時尋求情慾認同的場所;然後是這幾年台灣持續舉辦的同志遊行,酷兒們在遊行當天聚集在公園周圍,準備為瓦解社會對同志的壓迫而努力的聚集場地。空間因為不同的詮釋態度以及不同的權利關係,而展現出不同的意義。
  
公共廁所也是展現空間既是權力的一個地方。男廁女廁在比例上是對等的,可是設計者與掌控空間的權力者,卻忽視女廁外永遠大排長龍的情況,並沒有針對這一狀況作出任何改善。有讀書會成員指出,她曾經在2010年參加由臺灣大學主辦的「酷兒漂浪國際研討會」。主辦單位就在會場設立無性別廁所,讓生理性別的男生女生、跨性別者,都有自由上廁所的空間。雖然在會場既有的空間(男廁女廁)無法更改,然而主辦單位仍有權利將外頭性別標誌移除,更換成無性別標誌。這一舉動獲得讀書會成員大力讚賞,然而另一位讀書會成員卻指出,這也能從中看到空間與權力的關係。因為該主辦單位在得到權力之後,就對空間進行了更改。由此可見,空間與權力是無時無刻存在在我們之間,連我們的住家也不例外。

一般的住家格局大部分有主臥室、小孩房等特殊房間的安排,這是建築師對的空間想像所產生的結果,但也牽涉了對異性戀家庭的文化想像。把家庭設想為有父母親和小孩兩代的核心家庭。可是,在這種主流想像下其他家庭類型,如單身主義者、同學貸屋共居等,就會發覺這種住家格局並不適用,使得居住者必須修改或只能適應。

《空間就是權力》的書名雖然看起來硬邦邦的,可是看完了全書後卻會發現,作者是如何用心在思索空間的存在和發展,而且從思索的過程中也動了關懷了人文社會。

心得:雅蘭《性殤:女社會學家解密中國性趨勢》


讀本:雅蘭《性殤:女社會學家解密中國性趨勢》
撰寫:張玉珊

內容簡介:
本書為大陸社會趨勢學者、暢銷作家雅蘭所著,其寫作風格向來以思想與文字敏銳,視角獨特著稱,以輕鬆感性的隨筆方式,將中國古今性文化信手拈來評說一番,感性的文學評論中,又可在各章內容看到具有很強可讀性的內容。作者開宗明義就以中國人從性壓抑走向性氾濫出現所造成的社會現象破題,從當代人不再談性色變論述,憂心中國人將因為濫欲而要付出慘痛的代價。深入淺出將中國人中國人性文化發展過程與對性的態度一一表述,分析歷史上性的絕對壓抑與絕對泛濫都造成了極大的社會張力,無論是皇帝還是達官貴人,極度的性氾濫之後終將走向滅亡。

心得:
本書為大陸作家雅蘭所著,以淺顯易懂的寫作方式討論中國古今的性文化。這本書籍的小標題是:女社會學家解密中國性趨勢,看起來好像意圖揭開中國性文化從古至今的發展,並不如一般大眾所想像那樣。然而,在要開始導讀之前,我先提醒讀書會成員,這本書其實並不帶有真正意義上的「解密」,或是要打破「性」在中國或華人社會裡(古代至今)的箍制,因為這本書最終還是要批判「性」的壞處,以及所帶來的「破壞」。

這本書籍先從歷史的角度談起,先是假借「揭秘」中國古代性文化是非常開放的,性濫交、多妻、斷袖、孌童等等,其開放的程度並不亞於西方國家。在這裡有讀書會成員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認為西方國家也不如我們想像般性開放。他以宗教學的角度來討論,西方國家自從基督教以後,性變成了一種罪,讓性變成了一個不可公開討論的禁忌。這與本書的論點非常衝突,因為《性殤》就是認為西方的性解放運動影響了中國某些社會學家,甚至群眾,導致了在中國「性」變得嚴重氾濫了。更為可怕的是,《性殤》這本書策略性的引用了部分資料來論證偏頗的觀點。例如引用了美國聯邦政府通知各州,使用聯邦專項補助金鼓勵二十多歲的成年人,在婚前保持禁慾生活,提倡正確的貞操觀,回歸家庭生活。借這來論證,曾經崇尚性自由解放的國家也開始意識到過於解放所帶來的問題,進而採取一些措施來解決這個方法。

為了給讀者帶來「性」的可怕的觀感,《性殤》更在書中強調,如今中國許多性學專家在社會廣泛提出西方性自由理論,已經讓中國社會開始步上西方性解放後的社會代價,性病氾濫、道德觀念薄弱、未婚懷孕、未成年墮胎的流行,已開始讓社會走向了失控的道路。並在書中最後一個章節專門討論因為性所帶來的種種亂象。讀書會成員再次提出異於本書的看法,他認為中國所謂的「性」解放、「性」自由等等,並非是受到西方的影響才產生的現象。因為在中國鄉下,或是深山地區,也有發生如書中所提到的現象。這些地區,人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有些地區更是大部分人民都是文盲,這些人民根本不會受到如書中所意圖論證的「受到西方性解放影響」。這樣的現象,作者在《性殤》這本書裡只字不提,卻一直在書中強調中國的性亂象都源自於西方。並以感性的書寫手法,提出西方已經經歷過的亂象,為何要讓中國再經歷一次?

本書與其他性論述書籍最大不同之處在於,並沒有為「性」辯論擺脫污名的意識,反而不停的為「性」扣上各式各樣的帽子,而且有意的挑選各種誇張的社會現象寫入書中,同時結合了真實的故事與歷史故事,讓讀者閱讀本書,被作者牽著鼻子走,相信了此書荒謬的論調。

2011年12月15日 星期四

聲援彩虹天堂,拒絕污名歧視!



我們是元智大學性/別元素讀書會成員,在求學過程中對酷兒/女性主義等性別相關領域有一定的興趣,因此組成了這讀書會。我們希望學以致用,在校園推行一些活動,使性/別平等的理念更能落實在元智大學的校園。

在多元的性別世界,存在的不僅僅是傳統的男女兩性,同時也包括雙性人、變性人、同性戀、雙性戀等族群。在新的紀元,我們不可能一再忽視及排擠「他者」,學會尊重是所有人需要學會的功課。

在我們的讀書會成員裡頭,也有在台中成長的夥伴。根據他的分享,台中較為保守的氛圍,常產生一些困擾,在校園與日常生活中常面對性別不友善的嘲笑與歧視。當彩虹天堂在台中設立時,我們覺得非常高興,因為台中一步一步展現了它對性別多元族群的友善。可是最近聽聞彩虹天堂被排擠的事,令我們感到生氣。在我們強調尊重所有人的時候,台中卻有人公然以性傾向為由排斥相關團體入駐商圈。對於性別多元族群的不了解,也是污名、恐懼、歧視的來源,如果台中持續對同志不友善,那麼何以打造國際都市?

因此我們呼籲台中市政府能有所作為,加強宣導性別平等教育,制止歧視行動,讓台中成為同志願意回來的都市,成為性/別友善的空間。

2011年12月9日 星期五

活動心得:受邀參與《詩與當代生活》詩展


撰寫:張玉珊

讀書會成員決定採用鯨向海的〈尾隨你進入公共廁所〉來做為裝置詩主題,以公廁來展現出詩作裡意欲表達的男同志性文化,同時讓觀眾參與塗鴉,模擬了公廁的塗鴉文化。這是因為,公共廁所是個充滿矛盾和悖論的公共場所,一方面是公共空間,具有敞開性和透明性;另一方面又是私密空間,具有隱秘性和閉鎖性。在異性戀倫理下男女有別的公廁,反而為同性戀的交流提供方便。
公廁文化作為同性戀文化的一個性文化模型,恰產生對官方/主流文化冒犯與抵觸的一種態度。它一方面表明了自己的邊緣立場和草根意志,另一方面又完成了對於官方/主流文化的解構與顛覆。
這次我們借用公廁文化糅合鯨向海的〈尾隨你進入公共廁所〉,模擬了公廁裡頭的「活動」,同時借用若隱若現的假象空間,讓觀眾達到窺視並參與塗鴉這個空間的作用。


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活動心得:身體與情慾——獨特性癖講座


活動主題:身體與情慾——獨特性癖講座
撰寫:湯子慧



緣起:
元智大學通識中心陳巍仁老師的課程「詩與當代生活」邀請性/別元素讀書會到課堂和同學們分享詩與情慾的關係,於是我們訂了「身體與情慾——獨特性癖(idiosyncratic Ssxuality﹚」為題,由本讀書會成員湯子慧主講。上課當天是12/1「世界愛滋日」,於是子慧先和同學分享有關「世界愛滋日」的由來,宣導安全性行為的重要性。接著討論詩與SM之間的關連,最後邀請同學上台體驗低溫蠟燭。

導讀內容:
詩對讀者有非常的要求,和平常一般文類很不一樣的要求。這種要求起源自詩人取得的高度自由,近乎不負責任的自由。詩人自由了,自由到可以不必負擔傳統上的形式責任,於是快樂得像在空中飛翔小鳥的詩人,於是就把該如何解讀詩,尤其是維持詩的整合性的責任,大大方方地推給了愁眉苦臉的詩的讀者。隱喻的創造都是為了解決個人的問題、創傷、固執、狂想等……。就像做夢一樣,都是「私己」,詩人以殘虐的狂烈逼我們找到了的,不是他的世界,而是我們自己的靈魂暗影。那麼多詩,即使是那些被尊崇為經典的詩,看起來都像是任性的片段拼湊。難道你們都不會懷疑:詩人們真的認真考慮過為什麼在這樣的句子之後接那樣的句子?為什麼在這樣的段落中插進那樣的段落呢?詩,尤其是現代詩,難道不必遵守某種基本結構上的紀律嗎?
                                                 
這些現代詩、自由詩的詩人,為什麼不寫出比較好懂、有明確線索的詩?理由很簡單,因為他們之所以寫詩,就是為了要試探在近乎絕對自由、任性,放縱的情況下,會不會製造出一些什麼不同的意義與情緒與感官經驗?!

詩人獨特的性慾怪癖產物(新的隱喻)卻抓住了公眾的想像,因為那些人為私己所創作的隱喻或語言,確恰巧剛好讓許多人覺得有用,覺得可以滿足她們的狂想。所以說,現代詩、自由詩、詩人與讀者間存在一種很現代的關係,近乎SM,虐待與受虐的關係。自由的詩人,為了保有維護詩人的自由,所以綑綁讀者。

翻閱一本詩集時,我們不可能每一首都能理解。為什麼詩集那麼難讀,我們卻又偏偏愛讀?

讀詩最大的樂趣,就在尋找、挖掘混亂表面隱伏的秩序、韻律與神祕不可說的整體。越能把整合性藏得越好越精巧的作品,才能帶給讀者越大的樂趣與快感。這樣跳躍的詩,讓我們原來的秩序感崩裂。然而同時卻又挑起了我們最深刻最強大的慾望。喜好讀詩的人,也許是出自基因,也可能出自現代混亂生活的訓練,他們相信這些拼湊、錯置,不同來源的暗示,就像某種神祕的密碼一樣,指向某個答案。我們彷彿看到那個追求聖潔卻又敗德頹喪的詩人站在一個黑暗恐怖的洞口,對我們招手,「來吧,來吧,到裡面去尋覓吧。」性多元人士不是上帝恩寵的選民,也不是歷史的主體,她們是暫時有用的,有獨特怪癖的詩人。她們的詩不是史詩或者「永恆價值」的詩,而是比較接近流行時尚的詩。


以下是課後同學們填寫的課堂學習單節錄:
資傳2A 991825 陳典詰:
想到SM就會想到一個人拿著皮鞭打著另一個人,一個全身被捆版的人;而且還被滴著蠟,然後發出痛苦的哀號聲。我以為SM是病態的,施虐者藉由虐待受虐者而獲的愉悅感。原來還有彼此信任的意義在其中,而且受虐者也會得到愉悅感。因為社會禮節的關係,人云亦云之下,「性」竟然變成一種禁忌話題。雖然有愈趨開放的趨勢,但大多數人仍然抱著不正確的心態去看待相關系提,所以討論有引導正確方向的意義。

機械3B 980915 吳靖筠
原來SMS是虐待、M是被虐!而且上台去體驗被滴蠟的快感真是一個男的的經驗。一開始因為緊張而畏縮,剛開始低下去燙燙的,但那是可以接受的痛!因為現代社會上,性癖好、性取向…等有關性的議題都被所謂的禮教文化而封閉,不能被大家共同討論,所以我覺得把這類的話題拿出來講,對社會大眾來說,是增加接觸性的機會!越多次接觸的經驗,就應該會對這類經驗更熟悉,就不會再對這類話題大驚小怪!

管院英專2G 992708 羅婉瑜
我一直認為SM是一種像極野獸般不正常的行為,而且對於人來說是不應該的對待,尤其是對被虐待者來說。感覺就是一種病態,一種內心世界有問題的人才會做的事,尤其是虐待者。但是經過了學姊的說明和解釋看法後,我認為這其實好像是一種人潛在對此慾望的行為不是那麼怪異,只是每個人表現出來的程度不同而已。有了討論此相關議題的機會,不會再對此有距離、誤會,也能以正確的心態面對別人談論此議題,並能夠避免不正確的行為和言語發生。

財經2D 992538 蘇偉倫
以前對SM其實是沒有什麼太多概念,甚至SM分別是什麼都不太了解。這次聽完學姊演講,在這方面有一些了解,而且學姊說明後,才知道原來這些很多都是人性的一部份,只是我們用什麼角度去看待,其實都是很正常的。

心得:李貞德《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


讀本:李貞德《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
撰寫:邱天偉




關於本書內容
早期婦女史的研究課題,是透過父系家族的架構,以及維繫此架構的重要機制——婚姻——來了解婦女。事實上,中國婦女史的研究素材,不論是正史或其他文獻,向來以男性書寫女性最為大宗;家族與婚姻的研究,大多從男性對女性的規範與期望入手。即使是由女性書寫、創作或在無意間留存的史料,雖可藉以強調女性主體意識,卻也多包括書寫者對男性的情感與意見,並且是相對於原本男性為主的一種發聲。因此,研究中國婦女史,很難不牽涉男性,想要單純以婦女為對象,而忽略男人隱在幕後那隻手,恐怕未能得實。要發掘女性的處境與地位,就不能不從「關係」的角度出發,探討兩性的互動及其影響。

心得——唐代佛教婦女與社會規範
相對唐朝以前,三從四德的傳統婦道觀念嚴重,婦女的生命與自主權是依據男性與傳統儒家觀念所創造出來之封建社會做規範的。但是進入唐代時期,由於佛教盛行,相關的佛教義理如無常、輪迴、終究成空等思想,貫徹到一般士大夫與其家眷之中,並以他們為主軸逐漸影響上下階層,甚至是普通老百姓。加之唐代漢夷混雜、邦交往來繁複,社會氛圍開放,因此成就了一個禮教較為寬鬆的時代。

面對這樣一個社會風氣,對婦女的權益、生活選擇提供了其自主與寬鬆的便利。目前探討宋以前的婦女資料少之又少,因此我們只能從唐代墓誌中窺探其生活内容,而其中又以官家或貴族的資料為最多。佛教在唐代盛行,給唐婦女帶來思想上的影響,甚至唐朝開放鼓勵女性追求自己的信仰、思考能力(佛教許多的義理思想是需要知識與聰明才智的),支持女性追求自己的幸福!例如《太平廣記》中就記載了某媒人幫一窮男與一富女作媒,窮男覺得自己無力高攀決定推掉這門親事。富女知道後親自到窮男家指道非他不嫁。富女說原因無它,佛教說眾生平等不分貴賤,而且姻緣既定爲什麽要逃避呢?看來佛教教化的成功,也讓婦女極力追求自己的幸福有了很大的改變。

在那種社會普遍認同的佛教信仰世俗化及普及下,唐代女性不僅脫離了傳統儒家禮教的束縛,甚至敢於走出家庭參與社會生活,追求個人價值與生活理想。有些地方,由於婦女早年守寡,出家過清修與研究佛理的生活無疑是提供她們多一條選擇的路。而堅守戒律清規的僧尼,或在家努力修行的優婆姨(在家的女居士),靠自身的作為體現出來的德行與意志力,往往引起了人們的敬仰與讚賞。另外,佛教戒律或義理中不分男女的平等因素,與儒家「綱常禮教」、「君君父父子子」相比,男權色彩減弱,尤其是大乘佛教「平等利他」的精神,鼓勵了多少唐代婦女以信仰追求自身而突破儒家禮教,甚至出現堅持死後不與丈夫合葬的反封建作法,很值得後人參考。

但是,另一方面,唐代佛教世俗化的結果必然有很大程度上是為維護與鞏固封建統治對象。而世俗佛教的女性代表信仰──觀音信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女性的慈愛、大方、純潔、包容被投射在一個女性角色的信仰里,而現實中女性往往就會拿來比較而加深她們的純淨度,無疑是一個反面束縛,也是很值得現實中大家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