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心得:李貞德《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


讀本:李貞德《中國史新論――性別史分冊》
撰寫:邱天偉




關於本書內容
早期婦女史的研究課題,是透過父系家族的架構,以及維繫此架構的重要機制——婚姻——來了解婦女。事實上,中國婦女史的研究素材,不論是正史或其他文獻,向來以男性書寫女性最為大宗;家族與婚姻的研究,大多從男性對女性的規範與期望入手。即使是由女性書寫、創作或在無意間留存的史料,雖可藉以強調女性主體意識,卻也多包括書寫者對男性的情感與意見,並且是相對於原本男性為主的一種發聲。因此,研究中國婦女史,很難不牽涉男性,想要單純以婦女為對象,而忽略男人隱在幕後那隻手,恐怕未能得實。要發掘女性的處境與地位,就不能不從「關係」的角度出發,探討兩性的互動及其影響。

心得——唐代佛教婦女與社會規範
相對唐朝以前,三從四德的傳統婦道觀念嚴重,婦女的生命與自主權是依據男性與傳統儒家觀念所創造出來之封建社會做規範的。但是進入唐代時期,由於佛教盛行,相關的佛教義理如無常、輪迴、終究成空等思想,貫徹到一般士大夫與其家眷之中,並以他們為主軸逐漸影響上下階層,甚至是普通老百姓。加之唐代漢夷混雜、邦交往來繁複,社會氛圍開放,因此成就了一個禮教較為寬鬆的時代。

面對這樣一個社會風氣,對婦女的權益、生活選擇提供了其自主與寬鬆的便利。目前探討宋以前的婦女資料少之又少,因此我們只能從唐代墓誌中窺探其生活内容,而其中又以官家或貴族的資料為最多。佛教在唐代盛行,給唐婦女帶來思想上的影響,甚至唐朝開放鼓勵女性追求自己的信仰、思考能力(佛教許多的義理思想是需要知識與聰明才智的),支持女性追求自己的幸福!例如《太平廣記》中就記載了某媒人幫一窮男與一富女作媒,窮男覺得自己無力高攀決定推掉這門親事。富女知道後親自到窮男家指道非他不嫁。富女說原因無它,佛教說眾生平等不分貴賤,而且姻緣既定爲什麽要逃避呢?看來佛教教化的成功,也讓婦女極力追求自己的幸福有了很大的改變。

在那種社會普遍認同的佛教信仰世俗化及普及下,唐代女性不僅脫離了傳統儒家禮教的束縛,甚至敢於走出家庭參與社會生活,追求個人價值與生活理想。有些地方,由於婦女早年守寡,出家過清修與研究佛理的生活無疑是提供她們多一條選擇的路。而堅守戒律清規的僧尼,或在家努力修行的優婆姨(在家的女居士),靠自身的作為體現出來的德行與意志力,往往引起了人們的敬仰與讚賞。另外,佛教戒律或義理中不分男女的平等因素,與儒家「綱常禮教」、「君君父父子子」相比,男權色彩減弱,尤其是大乘佛教「平等利他」的精神,鼓勵了多少唐代婦女以信仰追求自身而突破儒家禮教,甚至出現堅持死後不與丈夫合葬的反封建作法,很值得後人參考。

但是,另一方面,唐代佛教世俗化的結果必然有很大程度上是為維護與鞏固封建統治對象。而世俗佛教的女性代表信仰──觀音信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女性的慈愛、大方、純潔、包容被投射在一個女性角色的信仰里,而現實中女性往往就會拿來比較而加深她們的純淨度,無疑是一個反面束縛,也是很值得現實中大家思考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