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女孩」是以日本出名的「寶塚」歌舞團為紀錄電影模式,揭開這一個完全只有女性成員的歌舞團的特色和角色扮演的有趣探討。由於其成員清一色的女生,但在表演當中(其中又以青春洋溢的愛情劇為多),戲劇的男性角色確實不能或缺的。因此,男女角色分配就顯得異常特別。
在這個舞團下,雖然大家都是女生(成員年齡是17到25歲之間,只要超過25,就必須退出團嫁人去了),但是卻必須過著2年如軍訓的學校規則,從長幼、性別、師徒的分制,就能訓練其服從的能力,對現代的我們來說,這可能是一件荒謬的事。相反的,他們卻更受到大眾的歡迎,這可能跟日本軍訓文化有很大的關係。
在這裡的「性別」更顯得巧妙,因為當學生考進寶塚學校時,將會因聲線、動作的訓練,被指定接下來扮演哪種性別而產生意義。因此在劇團中,除了長幼次序外,性別的扮演,也相對的受到不同的待遇。也就是說,如果你扮演的是男性,可能你的地位會有此提高。當然這由於是「男性」角色對演出時,受歡迎的情況而來的。因為女性扮演的男性,對歌舞劇迷來說,有很深的吸引性,根據紀錄電影的採訪,我們可以知道,由於劇迷對她們投射「完美情人」的想像,認為「她們」能滿足劇迷們現實生活無法達到的理想情人幻想。
由這種「看電影/歌劇」也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舉動,對很多劇迷或家庭主婦能達到心靈上的安慰和紓解。這我們可以詮釋為在父權社會(將女扮男裝,並根據男性的動作、習慣等的表演,得到優越感,也算是父權社會下的範疇)當中,所提供女性一個情慾的抒發口。當她們回到現實社會,前面提到扮演男性角色的25歲「超齡」演員的命運將如何呢?對她們來說,她們即將離開劇團,並打算結婚生子。這些習慣男性角色的女性演員,真的可以成為合格的妻子嗎?意外的,她們非常樂觀的面對這件事情,理由是:演員們覺得其是理想的妻子,因為有扮演男生的經驗,所以現實生活中更能了解男性。
我們覺得這個社會期盼不免深化女人在父權社會中的角色,最終不外乎是找一個能托終身的「良人」。當我們在討論到類似的性別扮演的過程中,突然驚覺在中國三百年的傳統戲曲中,不乏沒有這樣的例子。例如崑曲中的女扮男、京劇中的男扮女,在「粉墨登場」後的表演性,卻不會因此有身份的重疊或分裂,難道就因為「粉墨」的化妝性質從分展現「表演」的意義投入和藝術?那這些擁抱著夢幻、夢想進入寶塚歌舞團的女孩們,到底是幸福呢?還是辛苦呢?
撰寫:邱天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