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張玉珊
簡介:
本選集企圖突顯批判性,從色情、性解放、性工作,到跨性別,著力開闢一條不同於國家女性主義的性∕別運動路線。而作為性∕別運動不可缺的「同志」部分,選文除呈現其歷史代表性外,同時也特別在意這種批判的稜角。在同志的顛覆性也有被逐漸鈍化的景況下,如何維持邊緣的批判力道,是接下來的運動者必須面對的課題。
女性主義運動是台灣1980年代社會運動蜂起時,比較晚出的一支。然而其影響力既深且遠,也成為後來同志運動藉以興起的基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以下簡稱台社)在這兩個運動起始之初,就一直扮演著其學術後盾的角色。然而更重要的是,在性別運動漸漸走向主流化之後,台社仍然維持一貫的批判立場,正視並且強調邊緣視野的必要。《批判的性政治》作為一本性/別與同志讀本選集,收錄的論文都是針對性/別與同志進行毫不留情批判的論文。朱偉誠便在這本書的導讀裡,直接的指出「邊緣批判之必要」。
在台灣解嚴以後,所有激進運動和理論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女性主義也是其中一個。性/別與同志搭著女性主義的便車,也來到台灣社會。女性主義運動從當初的邊緣,加上聯合國當時大力推行「性別主流化」,到現在女性主義運動儼然已經成為了主流。在國家行政與資源分配下,「女性主義者」不再是社會運動的邊緣,而是掌控了國家資源與發聲權的群體。同志運動也在90年代初期以邊緣的姿態崛起,到至今2011年的同志大遊行,出現人數節節上升,使得打着歡迎同志消費的商店也光明正大的營業。儼然,同志運動至今也是一個主流了。
然而,看似逐漸主流化的過程中,難道再也沒有人以批判的視角看待這些運動嗎?本書分成性/別和同志兩個部分,試圖從這兩個部分來批判這逐漸主流化的過程當中,究竟還剩下哪些目標必須透過運動的方式來完成?或是,在為了達到主流化的進程裡,我們使用了什麼策略,迴避了什麼以致達到今日的主流?在這本書裡都以單篇論文來回應。
以同志運動為例,本書籍收入了朱偉誠的〈台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論「現身」問題〉,和劉人鵬、丁乃非〈含蓄美學與酷兒攻略〉就構成了一個對話的單元。朱偉誠、劉人鵬和丁乃非以台灣同志現身的問題作為批判的角度,批判了台灣同志運動至今仍糾葛於現身的問題上,而且同志運動者還對「不現身」這一現象給予黨而皇之的理由——華人家庭價值觀的因素——迴避了「同志運動就是卡在現身」上的最根本問題。雖然,學術界與社會運動者在這議題上多有爭論。討論到這裡,讀書會成員也提出本書籍其中一篇論文何春蕤的〈色情與女/性能動主體〉,揭示了女性主義者在成為「國家女性主義者」以後,就刻意迴避,或是選擇直接鞭撻「性」這一主體,導致女性主義者與「性」的內部決裂。
這本書籍收錄的單篇論文,恰恰處理的就是在性/別和同志議題上,社會運動者意圖或是無意迴避的,尖銳的議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