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1001027】台北同志遊行與行前說明會












大家好:

本週末是台北同志遊行,
這一次的主題是『彩虹征戰,歧視滾蛋!』
歡迎關心性別與同志議題的朋友,
以行動來支持。
因此本週讀書會,
我們會有行前說明,
也會製作看板。
有興趣加入的朋友請回信,
或者直接到行前說明會幫忙。
謝謝!

日期:2011.10.27(四)
時間:5.00pm -7.00pm
地點:學生活動中心R 8306
主題:台北同志遊行--行前說明會



日期:2011.10.29(六)
集合時間:1.00pm
集合地點:總統府前(凱達格蘭大道)

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心得:朱偉誠《批判的性政治》


讀本:朱偉誠《批判的性政治》
撰寫:張玉珊





簡介:
本選集企圖突顯批判性,從色情、性解放、性工作,到跨性別,著力開闢一條不同於國家女性主義的性∕別運動路線。而作為性∕別運動不可缺的「同志」部分,選文除呈現其歷史代表性外,同時也特別在意這種批判的稜角。在同志的顛覆性也有被逐漸鈍化的景況下,如何維持邊緣的批判力道,是接下來的運動者必須面對的課題。


批判的性政治》讀書心得

女性主義運動是台灣1980年代社會運動蜂起時,比較晚出的一支。然而其影響力既深且遠,也成為後來同志運動藉以興起的基礎。《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以下簡稱台社)在這兩個運動起始之初,就一直扮演著其學術後盾的角色。然而更重要的是,在性別運動漸漸走向主流化之後,台社仍然維持一貫的批判立場,正視並且強調邊緣視野的必要。《批判的性政治》作為一本性/別與同志讀本選集,收錄的論文都是針對性/別與同志進行毫不留情批判的論文。朱偉誠便在這本書的導讀裡,直接的指出「邊緣批判之必要」。

在台灣解嚴以後,所有激進運動和理論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女性主義也是其中一個。性/別與同志搭著女性主義的便車,也來到台灣社會。女性主義運動從當初的邊緣,加上聯合國當時大力推行「性別主流化」,到現在女性主義運動儼然已經成為了主流。在國家行政與資源分配下,「女性主義者」不再是社會運動的邊緣,而是掌控了國家資源與發聲權的群體。同志運動也在90年代初期以邊緣的姿態崛起,到至今2011年的同志大遊行,出現人數節節上升,使得打着歡迎同志消費的商店也光明正大的營業。儼然,同志運動至今也是一個主流了。

然而,看似逐漸主流化的過程中,難道再也沒有人以批判的視角看待這些運動嗎?本書分成性/別和同志兩個部分,試圖從這兩個部分來批判這逐漸主流化的過程當中,究竟還剩下哪些目標必須透過運動的方式來完成?或是,在為了達到主流化的進程裡,我們使用了什麼策略,迴避了什麼以致達到今日的主流?在這本書裡都以單篇論文來回應。

以同志運動為例,本書籍收入了朱偉誠的〈台灣同志運動的後殖民思考:論「現身」問題〉,和劉人鵬、丁乃非〈含蓄美學與酷兒攻略〉就構成了一個對話的單元。朱偉誠、劉人鵬和丁乃非以台灣同志現身的問題作為批判的角度,批判了台灣同志運動至今仍糾葛於現身的問題上,而且同志運動者還對「不現身」這一現象給予黨而皇之的理由——華人家庭價值觀的因素——迴避了「同志運動就是卡在現身」上的最根本問題。雖然,學術界與社會運動者在這議題上多有爭論。討論到這裡,讀書會成員也提出本書籍其中一篇論文何春蕤的〈色情與女/性能動主體〉,揭示了女性主義者在成為「國家女性主義者」以後,就刻意迴避,或是選擇直接鞭撻「性」這一主體,導致女性主義者與「性」的內部決裂。

這本書籍收錄的單篇論文,恰恰處理的就是在性/別和同志議題上,社會運動者意圖或是無意迴避的,尖銳的議題。

2011年10月17日 星期一

【1001020】性/別運動路線


日期:2011.10.20(四)
時間:5.00pm-7pm
地點:學生活動中心 R8306
主題:性/別運動路線




從色情、性解放、性工作,到跨性別,
開闢一條不同於國家女性主義的性∕別運動路線。



2011年10月14日 星期五

心得:蘇芊玲、蕭昭君《擁抱玫瑰少年》


讀本:蘇芊玲、蕭昭君擁抱玫瑰少年》
撰寫:湯炳超

關於本書:
由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策劃的《擁抱玫瑰少年》這本書,留下了葉永鋕事件的歷史紀錄,大聲宣稱它的性別教育意涵,希望有更多的讀者因為閱讀了這本書,願意在各自的位置上,採取更多性別正義的行動,達成如巴西教育家Paulo Freire所言:「教育是一種愛的行動,因此也必然是展現勇氣的行動。」

擁抱玫瑰少年》——兼談鷺江國中楊同學的事件

這是一本充滿淚水的書。

2000420日,屏東縣高樹國中三年二班的葉永鋕,在他最喜歡的音樂課上盡情高歌。下課前的五分鐘,他舉手說要上洗手間。老師因爲他平時表現很好便答應他了,結果葉永鋕一去後再也沒有回來過。當同學發現他時,他躺在血泊之中。葉永鋕的死亡,引起了社會關注校園霸淩的事件,大家認爲他的死亡跟其性別特質有關。葉永鋕從小就是個娘娘腔的男孩,他的標準動作便是蘭花指。也因為這樣他常受到男生的欺負,他們常常在他上厠所的時候要脫他褲子來檢查他是不是男生,導致他不敢在下課時間獨自一人上男厠。這些故事都在說明了葉永鋕生前的遭遇,透過相關團體的陪伴、努力,我們才看到一些改變,才知道一些不為人知的故事。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出版的《擁抱玫瑰少年》,把他生前的遭遇、父母為喪子打官司的過程都記錄下來。

值得一提的是,人稱葉媽媽的陳君汝女士,她經歷了這段以淚洗臉的痛苦歲月以後,重新站出來,為同志運動加油。2010年的高雄同志大遊行,恰逢葉永鋕事發十年,陳女士站上了遊行的舞台,鼓舞台下的同志:「孩子們!你們要勇敢,天地創造你們這樣的一個人,一定有一些使命就是要讓你們去爭取人權,要做自己,不要怕!」。聽到這句話,在場的同志無不淚下。在青少年成長的歷程中,他們需要的是來自家人親友的肯定,陳女士這句話可以說是來自父母最有力的一句話。她從陰霾中走出來了,但當年欺負他的那些學生又在哪裡呢?會不會都在躲避良心的呼喚?會不會逃不出死亡的陰影?

當我們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不禁喚起了我們的記憶,曾經我們也是面臨校園霸凌,一路跌跌撞撞地成長。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總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哪怕一句也好。但這樣的鼓勵得來不易,即便是台北同志遊行已經舉辦第九屆的今天,我們還是聽聞有人受到校園霸凌。最近的一個事件就是新北市鷺江國中的一名身材瘦小男學生,疑不堪同學嘲笑「娘娘腔」留下遺書跳樓身亡,他這麼一跳,告訴我們台灣性別教育做得還不夠。

葉永鋕、楊同學的事件不是個案,性別特質與眾不同的學生常常在校園内共同經歷了各種歧視、嘲笑,甚至凌辱的對待。教育部講「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正式更名為「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教育政策的重點從兩性教育正式轉化成為性別多元教育,為的就是破除性別刻板印象,打擊性/別暴力,我們不但要尊重傳統兩性,更要尊重其他不同性別債向和特質的人。讀書會成員期待從此以後,不再有人因為性別氣質而遭受霸凌。,大家都能快樂成長。


附註:
2011115日,適逢楊同學頭七,民間社團聚集到鷺江國中門口,悼念死去的楊同學。本會會長湯炳超代表本會,給楊同學寫了一篇短文:

外面是狂風暴雨,
小弟弟,我知道你怕。
你想找個屋子躲雨,可是找不到,
沒關係,我當你的雨傘。
我們一起找房子避雨,好不好?
坐在溫暖的屋子裡,等著太陽,
一起看那美麗的彩虹。
我一直相信彩虹是很美的,
因為多色共譜。
小弟弟,你看到了嗎?
彩虹很美,對不對?

小弟弟,你的故事也許會被遺忘,但我不會。
小弟弟,你最後說的那些話,我會放在心上。
小弟弟,我們一起努力,讓更多人看見彩虹的美,好不好?

心得:愛瑞克·先德沃爾《可以真實感受的愛》


讀本:愛瑞克·先德沃爾可以真實感受的愛》
撰寫:湯炳超



關於本書:
瑞典自1942年起於小學實施自願性的性教育,1945年編印第一本性教育教師手冊,1955年開始更於中小學全面實施強制性的性教育,本書即為1996年出版提供給學校教師參考使用、有關性教育的最新版手冊。

本書引用許多兒童及青少年的實際生活案例,並以青少年的經驗及問題做為基礎,以全新的角度探討性與親密關係的議題,釐清教師作為引導者的角色。

教導性與親密關係是所有老師共同的責任,視野寬廣、努力已達半世紀之久的瑞典性教育,相信對正在起步的台灣性教育應會帶來莫大的啟發。


從瑞典的性別多元教育到台灣的性平教育事件:

本書是由瑞典國家教育部便給瑞典學校教育使用的圈套參考教材,這本書出版是為了提供一個全面了解目前性教育現況的機會,另一點就是思考如何在性教育未來的發展與實踐提出建議。本書強調教師的角色——那就是引導者,引導學生在生活上如何讓與自己、其他人的身體做親密的接觸、探索。比起其他的教學領域,性教育對學生影響更為重要,因為那是關係著目前的生活現實、人生的規劃與影響。

在性別多元的世界,我們不能阻止學生面對各種性與性別的議題,因此如何在課堂上討論,讓學生學習成長與面對性別議題顯得非常重要。以同性戀為例,本書有舉例如何引導學生去談論這個議題,方法就是讓學生用「同性戀」來聯想,然後在同學提出他們的聯想時,身為主持人的老師就要分辨差異,呈現同性戀的多樣性,避免偏見加深。而其中更要注意的是,課堂上就有學生認為自己是同性戀,但還不敢出櫃。書中提出的另一個例子就是讓學生寫信,讓他們受到一封來自好友告白的信,要他們執筆回信,想像如何處理朋友的告白?要怎麼回應?包容?排斥?讓學生在寫信時體會到種種可能,設身處地去思考弱勢的處境。

在新的學年,台灣教育部原定會推出新的性平教育課綱,可是在真愛聯盟的抨擊下,教育部修改了課綱中所謂「不妥」的字眼,也停止發放引起爭議的教師資源手冊。本讀書會成員在討論近期真愛聯盟事件時,發現發現家長一直都很擔心「這麼早教會不會讓孩子混淆自己的性向?」、「教材內容太露骨,鼓吹性解放,教壞孩子!」。但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整件事情並非他們想像的那樣。

真愛聯盟提出的教材可說是虛構的,但他們卻以此誤導民眾,引起恐慌。實情是教育部在九年一貫的性別平等議題課綱,同志只是其中一部分的議題,在國小五、六年級落實的部分是認識多元的性取向。所謂的教材則是拼湊而成,如果我們檢視其原文出處,就會發現這些資料是提供給老師的參考手冊,讓老師更能掌握同志文化。如果老師面對同志學生來求助,當他有全面地了解的時候才能真正幫助學生,而非照本宣科地灌輸。而且原文也並非像真愛聯盟描述那樣的可怕,我們需要對照上下文的脈絡去了解,不能單憑幾句覺得有問題便大加鞭笞。原本立意良好的性別平等教育,已被有心人士操弄成鼓吹性開放的教育,在立委的聲聲質問與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更是誤導一般民眾產生偏見。

我們都知道應該營造性別友善的校園,要推行性別平等教育。可是性別平等教育不能等社會大眾有共識才能全面實行,我們需要的是更多人參與討論,全面了解性別議題,而非片面誤解,這樣才能夠建立性別友善的空間。

讀書會成員在討論時,一致認為如果我們杜絕知識,教育出來的下一代也仍會是一群不尊重差異、或漠視差異、或更不敢接受與承認自己差異的鋼板模型小孩。

心得:愛瑞克·先德沃爾《複數的性——從多元文化角度探索性》


讀本:愛瑞克·先德沃爾《複數的性——從多元文化角度探索性》
撰寫:湯炳超


關於本書:
在人類的性所身處的世界中,有挑逗、渴望、充滿感覺的動作、愛和欲。但人類的性也涉及嫌惡、羞恥或逃避。性教育嘗試用語言文字呈現人類性的不同面向。讓情感有所表達、打破沈默,也可以防止性造成負面影響,譬如性病、性暴力以及意外懷孕。

人類後天免疫缺乏/愛滋被稱為沈默的流行病,有其理由。而這個沈默與性有關。錯誤觀念、迴避談論、知識不足,還有能力匱乏都是造成沈默的原因,但它們回頭又助長了愛滋病的流行。

這本書試圖為性教育提供一個參考架構。架構中的內容、價值觀、事實以及方法,留待給每一個人為自己去打造。這本書可以針對基本概念做討論,也可以做為教學指標。

繼《可以真實感受的愛》之後,女書特別再度推介這一本瑞典性教育協會最新性教育教材,提供給台灣關心或有志於從事性教育的教師實用的參考與不同的視野。


青春水漾、複數的性——進入性別教育的場域

《青春水漾》這部影片揭開了今天讀書會的序幕,也打開了我們對性別教育的視野。透過讀書會會長湯炳超在八月期間,所參與的「與青春對話:培力性教育創意教師工作坊」經驗分享,同時也閱讀了《複數的性——從多元文化角度探索性》,影片、經驗分享、與討論書本,我們以多元的方式探討了性的多種可能,我們也想像如果要進入教學場域應該怎麼去談。

《青春水漾》常常出現水的意象,它是與性相連接的,因為性和游泳一樣,對大人小孩都是應學習的議題,這也是為什麼性教育非常重要。在這部影片隱藏了很多性的議題,可以視教學現場的需要拿來討論。例如男主角在想念女主角的時候手淫,教師可以在教學現場跟大家討論身體的探索。一般談起手淫時,比較容易讓人想起負面的意涵,因為「淫」一字就帶有負面的意思,所以一般上多用「自慰」。

性教育,很多人以為只是教導孩子生理上的差異。這個社會對性的想像非常狹隘,大家只聯想到男女間的插入行為,但實際上性的範圍很廣,它是超越身體、超越性別、超越年齡的。具備性別平等理念的性教育,談的不僅僅是生理上的差異,也談社會的建構,涵括的不僅僅是生理上的男女兩性,也涵蓋同性之間的相處與情慾。性教育的層面包含了知識、態度和技巧,從自己的身體探索到彼此之間的情慾交流,每一部分都和性、性別息息相關。

有人擔心過早教授性教育會不會影響孩子早熟,其實根據性平教育老師在教學現場的經驗,孩子們都比我們想像的早熟,我們總以為他們在某個年齡不會做出什麼事,但實際上他們已經跨越了那條界限,挑戰社會的禁忌。性教育永遠不嫌早,因為孩子們的步伐比我們快,在他們錯誤認知性以前,我們應導正他們的觀念。

青少年、兒童需要的是實用的性教育,而非淪為口號式的守貞條約。當我們把青少年去性化時,無疑是罔顧他們的真實需求。可是如果老師和小朋友談性,會有同儕的不理解、上層的阻擾、家長的反對聲浪,甚至是來自社會的壓力。因此在推廣性教育時,需要視情況取捨。在其他老師、家長提出憂慮時,我們也要注意他們憂慮的問題在哪裡,並試著去理解。他們在擔心鼓勵學生發生性行為嗎?還是他們有不同的立場?(例如衛教課本的資訊,或者是宗教的教義)

另一方面,由於孩子吸取資訊的管道眾多,孩子們對性的想像也會跟老師們不一樣。彼此的資訊不一樣、經歷的事情也不一樣,由此培養出來的觀念也會有差異。在過去,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充滿對性的疑惑,但在資訊發達的現代是否依舊存在?對現今的孩子來說依然是相同的嗎?很多時候,我們會用我們的價值觀去看待一些問題,可是在面對性教育時,更好的方式是用學生的角度去看問題,這樣才能了解他們的內心。由於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面對性的態度也不一樣,除了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我們也要彈性處理,不宜以保守/開明的二元對立來分類。

堅守過去的「一夫一妻、一生一世」的守貞觀念已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我們需要更多的知識來引導學生的觀念,避免造成更多的遺憾。


(本會會長湯炳超已經將相關經驗整理成《性別教育的新手筆記》,投稿到《性別平等教育季刊》,本篇心得也是摘自文中的部分內容整理而成)

2011年10月9日 星期日

【1001013】從『青春水樣』談性教育


她在游泳池裡發現身體的秘密  
他在游泳池裡找到慾望的出口
她在小金人身上標記幸福的密碼  
他在小金人身上尋找幸福的開關 
透過水流和指尖,體驗愉悅和解放 
泳池裡的青春探索,餘波盪漾......




日期:2011.10.13(四)
時間:5.00pm-7pm
地點:學生活動中心 R8306
主題:從『青春水樣』談性教育




2011年10月7日 星期五

心得:謝文宜《衣櫃裡的親密關係:台灣同志伴侶關係研究》


讀本:謝文宜《衣櫃裡的親密關係:台灣同志伴侶關係研究》
撰寫:張之維



一、作者簡介:
謝文宜美國普渡大學家庭研究碩士及博士,美國普渡大學婚姻與家族治療碩士,具有PREPARE/ENRICH婚前/婚後成長課程訓練師、EMDR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 Reprocessing)治療師、國際知見心理學訓練師、台灣諮商心理師等資格,現任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研究領域主要聚焦於親密關係相關研究,長期關注婚姻與家族治療及訓練、心理創傷治療,以及婚前準備(及新婚)、夫妻成長團體、同志伴侶關係等相關議題。

二、內容簡介:
二十一世紀,台灣社會戀愛及伴侶型態正積極朝多元化發展,法律與政策的性別概念擴大,納入性傾向的修訂,鬆開了男女配對的婚姻形式。自此,關注不同性傾向與非異性戀伴侶關係,已然成為目前婚姻、家庭研究及諮商輔導工作的新興焦點。
本書作者謝文宜歷時五年,透過深入訪談的質化研究與量化分析,提供台灣同志伴侶親密關係歷程最深刻的本土化經驗。在深度訪談部分,有鑑於親密關係是由伴侶雙方共同建立,因而給予同志關係中的伴侶雙方同等的發聲機會,以瞭解雙方對於關係經營的主觀詮釋與意義,進而分析國內同志伴侶從相識、相知、相戀到彼此承諾、互許終身的動態歷程及其意涵。

本書不僅呈現同志伴侶主觀的生活經驗及豐富的交往歷程,更進一步澄清、瞭解同志伴侶關係組合與關係維繫方式。

三、心得:
同志伴侶親密關係建立與異性戀者最大的差異,礙於未能以外在生理性別差異做為伴侶身分的辨識。因此有別於異性戀者直接從自己生活中可接觸的場合、相處的環境尋找伴侶,同性戀者因無法直接辨別對方是否為同性戀者身分,所以須透過同性戀者組織的社群展開互動。但異性戀者與同性戀者都是期望在感情生活中,藉由相處形成相互支持的親密關係,因為這是身為人的基本需求。 

同性戀者要進入伴侶的親密關係,如前所述,首先在尋找伴侶時,就已經是困難重重。同性戀者多半須從同志族群的交友環境結識伴侶,如一些同志常做的休閒活動三溫暖、健身房,乃至同志酒吧,以及從一些同志社團或網際網路獲得更多元的管道去結交伴侶。其中網際網路高度的匿名性,增加同志結交朋友的自由度。但同性戀者尋找伴侶的方式其實相較於異性戀者仍是困難得多,這同時也顯示出同志所承受的社會壓力,為了減少在異性戀空間中身分辨識的困境,進而須將相遇地下化的處境。也因而當進入伴侶關係時,在伴侶關係的維持中,兩人的互動及溝通更顯重要。倘若在關係中有衝突,未能妥善處理,而增加關係經營的困難,則會進一步影響感情的穩定。

而同志伴侶關係衝突的原因,大多是原生家庭與外在社會壓力造成,伴侶間於是容易產生不安與焦慮。而這一切最根本性的問題即在於社會偏見的普遍存在,以及絲毫沒有法律保障的邊緣身分所致。同性戀者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可說是阻礙重重,而唯有在消弭社會偏見以及正式立法保障的那日到來,同志們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與幸福。

心得:趙庭輝《敘事電影與性別論述》


讀本:趙庭輝《敘事電影與性別論述》
撰寫:張之維



    
一、作者簡介:
趙庭輝,輔大影像傳播學系助理教授,學術專長為電影美學、視覺藝術、電影理論、電影歷史、文本分析。

二、內容簡介:
本書詳述敘事電影與性別論述的發展脈絡與方法論建構,充分地討論女性主義電影理論與男性電影研究兩個領域的論證重心、研究取徑,以及衍生出來的相關議題。選擇了《人魚朵朵》、《藍色大門》、《向左走‧向右走》、《花木蘭》與《西域威龍》五部影片進行研究。
本書採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透過影音美學、敘事形式、性別形象與主體建構、陰柔特質與陽剛特質的各個層面,解讀與詮釋每部影片文本的意義,藉以發掘出敘事電影裡的性別權力關係。同時論述場域也包含台灣香港、美國等地所發行的電影,而論述層次由女性電影擴展至性別與國族,不僅關注華語電影,也探討了華人銀幕再現的議題。

三、心得:

女性主義電影理論是以生理性別的兩性差異作為概念架構,著重女性與男性與生俱來的不同之處,強調陰柔特質的特殊性,關注女性認同,試圖建構女性主體的可能,最終成為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它與1960年代後期的女權運動具有密切關係,試圖在歷史上以男性為主建構起來的異性戀父權體制裡,尋求女性獲得平等對待的可能,並且針對過去以男性建立的知識典範與威權傳統進行挑戰與顛覆。

男性電影研究則是從女性主義電影理論中得到啟發,並受到1970年代性政治(sexual politics)與男性的反性別歧視運動影響,同時與女性主義運動連結,開啟電影再現男性形象與陽剛特質的各種議題辯證,使「男性」這個原本在女性主義電影理論中被批判的對象,翻轉為尋求「男性」性別角色解放的可能。男性電影研究的出現,不僅突顯女性主義電影理論的回應,而且也表示女性主義開始真正撼動異性戀父權體制意識形態的核心。

在這本書裡,作者運用以上兩種理論,逐章分析了五部電影中的性別論述。而本次讀書會的探討重點在《藍色大門》這部電影。《藍色大門》是在2002年在台灣上映。主題重心在青少女對自身性別形象與情慾流動的議題。主角「孟克柔」的名字就含有隱喻,「以剛克柔」——翻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太極拳「以柔克剛」的概念,暗指孟克柔必須克服身上帶著男性的陽剛特質,才有可能成為一個符合社會文化期待的女性性別形象。而孟克柔這個角色,就徘徊在生理性別、心理性別、社會性別與性傾向之間的性認同與性別認同,夾雜於此異性戀父權體制二元對立框架的邊緣位置上,充滿許多的矛盾與掙扎。

本書作者除了從文本來分析電影中所要傳達的思想內涵,還從鏡頭的運鏡方式、光線等,拆解鏡頭下的角色們分別陳述的性別概念。如孟克柔與張世豪的呈現方式經常採取的是完全正面,而孟克柔暗戀的林月珍角色,則多是四分之一側面,這偷窺般的視角,則蘊含著異性戀體制中的「男性凝視」暗示。孟克柔的性別位置拉到與男性同等的位置上,而林月珍的性別位置則仍是傳統的被觀看的女性位置。

《藍色大門》導演易智言透過影像美學,藉由二女一男三位青少女/年的性別形象與性傾向的情慾流動,暴露青少女/年在異性戀父權體制二對立的性別體制下所產生的衝突與矛盾。而經由本書作者細膩的分析,讓我們得以更充分了解電影語言的秘密,並能學習如何不再僅是從電影情節去感受種種情懷,而能進一步拆解出隱藏在鏡頭裡諸多有關性別論述的密碼。

2011年10月3日 星期一

【1001006】電影與性別

日期:2011.10.06(四)
時間:5.00pm-7pm
地點:學生活動中心 R8306
主題:電影和性別



接下來的聚會,
可能彈性處理。
如果有興趣參與的朋友,
但時間無法配合者,
可以讓我們知道大家方便的時間喲!
我們可以再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