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0日 星期三

[98.12.03][讀書會][02][心得]

日期:98.12.03(四)
時間:5.30pm-9.00pm
地點:學生活動中心 R8305
讀本:Vanessa Baird 著、江明親譯,《性別多樣化—彩繪性別光譜》,(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1月。

心得:

  上一次討論的範圍只是限定在第一章到第四章。這一次則是討論剩下的部分,整個讀書會的重點主要是三個方面:

(一)宗教中的同性戀

  目前比較常見的是伊斯蘭教、基督教,以政教合一的方式推行教義。基督教與同性戀的議題,讀書會成員計劃留待下一次電影欣賞順帶討論。而伊斯蘭方面,据我們所知,是極度反對同性戀。而以馬來西亞的狀況來看(讀書會成員有一半是馬來西亞人),同性性行爲是觸法的,需要入獄。至於其他中東國家,甚至有殺死同性戀的做法。基督教也是一樣反對同性戀,由於信徒所在國家/社群多講究基本人權,所以無法高舉旗幟呼籲處死同性戀。

  在佛教方面,我們倒是花了比較長的時間討論。佛教和其它宗教比較,更接近哲學思想,也比較不強調上帝或者宇宙主宰者的存在。其教義比較強調去除「我執」,因此影響了佛教對同性戀的觀點,沉溺在情慾中(無論是同性還是異性)是不被鼓勵的。雖然佛教中五戒有一戒是不邪淫,但主要是強調一個伴侶,並沒有明文禁止同性愛戀。

  根據讀書會成員的了解,佛教許多宗派看起來比較寬容。例如仁波切可以結婚,不需要斷絕家庭與情慾。在尼泊爾,當地的比丘手牽手十指相扣,是常見的景象。雖然他們的親密舉動主要是表達男性間的交情,並非一般人所了解的同性戀,但我們可以據此了解,男性間也可以有親密的舉動。

  佛教的家庭觀念比較薄弱,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因爲碰上了當時的玄學思潮,所以才能比較容易融入中國的社會。因此佛教不會像基督教、伊斯蘭教一般,堅守家庭的結構,抗拒同性戀。

  從同性戀的情況來看,佛教「似乎」超脫性別,但事實是這樣嗎?根據我們的了解,佛教「似乎」比較不注重女性。例如佛教雖然接受女眾出家,但是鼓勵女眾修行的一個説法就是來世可以轉爲男兒身,繼續修行。再舉一例,女眾要守的戒律比男眾還要多。從以上兩點來看,女性在佛教中的地位比較低。讀書會成員認爲有可能當時的女生在社會比較不受重視,受到的家庭負擔也比較重。所以如果女眾出家,那麽要割捨的家庭塵緣也會比較困難,所以佛陀會勸女眾出家前要三思。


番外篇:佛陀與阿難的「同性情誼」?

  一位成員分享了他所聽到的佛教故事,而這故事並沒有在佛教經典上有任何記載。

  在許多佛經中,常出現「如是我聞」的文句。所謂的「我」,大家都知道那是佛陀的弟子,號稱「多聞第一」的阿難。因爲阿難伴隨佛陀二十七年,能夠記住佛陀教誨的每一字每一句,所以後世的佛教經典都以阿難紀錄的版本爲主。

  然而這「稗官野史」的説法是,阿難除了常伴隨佛陀,也因爲他和佛陀有「非比尋常的情誼」。如果佛陀説法,他不在身邊沒聽到,他回來的時候會要求佛陀對他再講一次。而阿難的一些要求,即使佛陀也會造做。對照本書對佛陀與阿難的記載,例如比喻為「感情很好的一對鹿」,不由得令人覺得他們就是一對伴侶。

  從這故事延伸出的一個重要反思:以現代人的眼光,去詮釋古人先賢的同性情誼是否合適?


(二)科學與性別議題

  在這一章,主要是科學方面(包含醫學、生物學、心理學)對同性戀的起因的研究,但整體來説暫無一個比較廣爲接受的説法。

  導讀人抛出一個問題:如果科學研究發現同性戀的基因,而且也發明了可以「治療」同性戀的「解葯」那麽大家會怎麽面對這「解葯」?

  成員間討論的非常熱烈,這裡整理出幾個看法:

  1 如果個人覺得痛苦,可以選擇服用「解葯」。

  2 如果吃「解葯」而沒有任何副作用,也無須長期服用,當然選擇吃葯。

  3 爲什麽要服用「解葯」?目的何在?

  再從「解葯」的討論,我們又延伸思考:

  1 如果在同性相吸、異性相斥的社會,吃了解葯可以變回正常,請問異性戀者要不要吃?

  2 如果是公衆人物,那麽他要不要吃?因爲吃了就可以使他和一般人一樣?

  3 如果是一般老百姓呢?站在小人物的立場他的選擇又會是怎麽樣?那麽他會不會選擇不要那麽突出?

  因此,如果對相關問題有比較深入的思考,那麽看待角度的事情也會比較不同。然而也會有可能為知識所局限。

  無論同性戀是先天還是後天,有一個重要的問題也值得我們思考,就是證明同性戀的起源,有誰會在意呢?同志族群?政客?科學家?宗教傳道士?


(三)延伸討論:元智大學的校園文化,如何看待性別議題?

  指導老師指出,整個校園文化看起來比較「乖」,學生雖然對學校政策也有一些怨言,但是也僅僅在網路上發表,鮮少見學生付諸行動。以社團評鑑為例,有他校(私校)的學生認爲這制度不合理,他們敢反抗這制度,反而元智大學的社團乖乖地接受,並擔心社團評鑑如果不通過,就會失去什麽權益。從這一點來看,比較沒有勇於反抗勇於鬥爭的校園氛圍。因此更不用説有學生站出來,討論對抗異性戀霸權了。

  讀書會成員舉證,當有人站出來關心(或說處理、書寫)同志議題的時候,旁人都會認爲「這個人可能是同性戀」,甚至說「這個人就是同性戀」。這樣也造成許多人不太敢接觸性別議題,避免被排除在異性戀社會的主流之外。由此看來,「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想法潛藏在許多人的心中。

  另一名成員則分享他所看到的校園文化。本校某理工科系(科系A),由於男女生比例過於懸殊(至少是11比1,一些班級甚至高達30比1),因此許多男生就比較忽略女生的存在。大講色情笑話是比較常見也算是輕微的,更嚴重的情況就是男生的言語間已經有性騷擾的意味。例如改變校歌,加入許多污言穢語,更要求全班男女合唱。從某個角度來看是創意無限,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卻是有性別歧視的事實。

  雖然也有少數的男生看不過眼,但限於人數以及整個大環境,他們也無力去更改這樣的狀況。由此可見,女生在男生多數的環境都已經受到歧視,更不用説同性戀、跨性別等更爲弱勢的群體,他們可能遭受更嚴重的對付。

  同樣是理工相關科系,但科系B女生人數比較多(雖然還是比不上男生人數),可是歧視的狀況並沒有很明顯。讀書會成員推測可能和科系的風氣有關,因爲科系B成立不久,所以比較容易建立比較好的環境、風氣。而科系A有可能是延續學長的作風,甚至是把學長的動作「發揚光大」。

  讀書會成員認爲,這樣的校園文化阻遏了性別平等意識的提升。所以校方急需採取行動,關注這潛在的現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