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991104][心得報告][03]

日期:99.11.04

時間:5.00pm-7.00pm
地點:學生活動中心 R8305
讀本:羅蘭•哈金斯(Loraine Hutchins)、蘭妮•卡阿乎瑪努(Lani Kaahumanu)編,《另一個衣櫃:雙性戀者的生命故事與認同》(台北:商周出版),2007年6月。

心得:

  在本次讀書會,我們討論了這本書。適逢期中考,大家都在忙報告,卻也願意花時間討論。在這次讀書會,我們聊了生命歷程中曾出現的雙性戀者,同時也討論了雙性戀者如何面對社會上不友善的一面。

  在以往,雙性戀、陰陽人、變性人、雌雄同體等幾個概念常被混淆。但即便是21世紀的今天,同志的定義已經是包含LGBT(分別代表Lesbian女同性戀、Gay男同性戀、Bisexual雙性戀、Transgender跨性別),可是一般人甚至是同性戀族群依然對雙性戀有許多誤解。在同志族群裡頭,很多人都認為雙性戀根本不存在,他們只是搞不清楚自己的性向,是還在摸索的過程。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當雙性戀應該很爽,因為他們可以交往的對象是一般人的兩倍。」,或者是「雙性戀很花心,男女通吃」。而最常見到的想法就是雙性戀還是會選擇「變回」異性戀,所以對同性伴侶都不會認真。

  無論是同性戀還是異性戀,都存在著對雙性戀的誤解。因此許多雙性戀者,必須偷偷的隱藏自己的性向,在同性圈中避談自己的異性戀情;在異性圈子裡,更是隱藏自己同性傾向,因此雙性戀這一族群顯得更加神秘。讀書會成員討論到這裡時,大家很好奇如何去判定對方是不是雙性戀。但有趣的是,我們發現如果雙性戀沒有現身,那麽我們是不會發現他們的踪影。因為如果雙性戀與異性交往,那麽我們會認為那兩人都是異性戀。如果雙性戀與同性交往,那我們會先入為主地認為對方是同性戀。因此在討論同志這一議題的時候,學界總是不忘記雙性戀及跨性別。因為在「同志」這一面大旗底下,雙性戀及跨性別往往是被忽略的一群。

  為了讓更多人發現自己的存在,雙性戀不得不現身。他們成立了自己的網路,容納了來自不同政治背景、種族、年齡的人。雙性戀挑戰對於人類情慾模式二元對立的僵化想像,也創造出自己的運動語言包括「恐雙症」、「單性戀」等等。本書的兩位編者羅蘭•哈金斯(Loraine Hutchins)、蘭妮•卡阿乎瑪努(Lani Kaahumanu)都認為雙性戀必須被看見,所以收集了雙性戀的故事並集結成書。除了雙性戀者的故事,這本書也提到了女性主義、醫學對雙性戀的研究等。

  指導老師給我們找來了一份資料,也是這本書提到的雙性戀的性傾向量表。在研究同性戀的時候,影響學界最深的就是金賽量表。他將人群從0到6分成7個等級,0是完全的異性戀,而6則是完全的同性戀。中間則是:1主要為異性戀,只偶有同性戀行為;2à主要為異性戀,但也有同性戀行為;3à異性戀與同性戀傾向相同;4à主要為同性戀,但也有異性戀行為;5à主要為同性戀,只偶有異性戀行為 。我們可以將中間1到5的等級,定義為廣義的雙性戀,或者取狹義的定義,也就是等級3的才是雙性戀。

  金賽的量表雖然表面上解決了同性戀,(但事實上沒辦法詮釋全部,金賽的理論尚有缺陷,但本次讀書會暫不深入討論)可是雙性戀內部有更複雜的組成。在他之後,有一位醫生弗里茲•克萊恩(Fritz Klein,MD)提出了「克萊恩性傾向量表」,以新的方式去做劃分。此表分成七項:性吸引力(性別對自身的吸引力)、性行為(發生性行為的對象性別)、性幻想(幻想時出現的性別)、情感偏好(喜愛談感情的偏好性別)、社交偏好(交際來往的性別)、異性戀↔同性戀生活方式(自身生活圈子的異性戀、同性戀多少)、自我認同(對於自己性傾向的認同)。

  透過上述的量表,克萊恩醫師較為全面地描繪了雙性戀者。她也坦誠此表有所局限,並沒有涵蓋性的其他面向,例如性伴侶的年齡、情感偏好沒有區分愛情和友情、性行為一欄沒有注明是性伴侶人數還是性經驗次數、沒有納入性別角色等。但這份量表,讓讀書會成員也興致勃勃地在測試自己是不是雙性戀者。

  在大家進行討論時,有一位列席的朋友分享了她的經歷。在高中期間,她曾和一名女生交往。眾所周知,當時的氣氛對同性戀並不友善。因此兩人的交往都是低調進行,可是紙包不住火,班上同學漸漸發現她們的感情。為了自保,對方迅速分手並聲稱彼此只是好朋友。分手後沒有多久,對方和男生交往。自此她對雙性戀沒有好感,雖然理智上告訴自己雙性戀不是錯,但聽到雙性戀的時候,過去的經驗往往不由自主地浮現上來。

  從這位朋友的經歷分享,我們認為一些雙性戀者由於在感情上沒處理好,以致讓同性戀者留下很壞的印象。而一般人的誤解(包含異同),也讓雙性戀者誤以為自己終究需要回歸傳統婚姻,於是對現有的伴侶無法達致長久的承諾。這樣的惡性循環使得雙性戀處於尷尬的狀態,因為雙方的陣營很難認同這「牆頭草」。輕易給雙性戀者「花心」標誌,和讓同性戀者標上「濫交」、「愛滋」、「肛交」等負面標籤的做法其實如出一轍。這些標籤都是從他人的眼光,所觀察到的片面印象,也是極為負面的印象。因此要對抗這樣的污名,我們都需要了解雙性戀者,接納雙性戀者。

  性別人權協會的秘書長王蘋在為此書導讀時,說了很重要的一點:「雙性戀並不是掩飾自己身份的同性戀,也不是掩飾自己身份的異性戀。雙性戀是另外一種性表達的方式。雖然雙性戀同時包含了異性戀行為和同性戀行為的元素,但它本身是一種獨立方式。這種存在方式並沒有比異性戀或同性戀來得更好,但也沒有更壞。」這樣的一番話,客觀地描述了雙性戀,也警惕我們勿以錯誤的觀念了解雙性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