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

心得:紀大偉《膜》


讀本:紀大偉《膜》
撰寫:湯子慧




作者簡介:
紀大偉,1972年生於台中縣大甲鎮。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台灣大學外文研究所碩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比較文學博士。作品曾獲聯合報文學獎中篇小說首獎與極短篇首獎等等。著有短篇小說集《感官世界》、《戀物癖》、中短篇小說集《膜》,以及評論集《晚安巴比倫:網路世代的性慾、異議與政治閱讀》,編有文集《酷兒啟示錄:台灣QUEER論述讀本》、《酷兒狂歡節:台灣QUEER文學讀本》,並譯有小說《蜘蛛女之吻》、《分成兩半的子爵》、《樹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騎士》、《蛛巢小徑》、《失落的白鴿》、《在荒島上遇見狄更斯》等多種。曾旅居美西(加州洛杉磯)六年,美東(康乃狄克州)五年。現為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內容:
新版的《膜》匯集了紀大偉在1997年赴美留學前的數篇舊作,包含了1986年在聯經出版的《膜》全書、1998年時報出版的《戀物癖》全書、還有於1997年完成但未結集的短篇小說〈去年在馬倫巴:模擬網頁小說〉與1999年的短篇小說〈早餐〉。新版《膜》分成了三個部分《膜》、《戀物癖》、《早餐》收錄的多篇小說也類似生化人的軀體,也是由零件組合而成。這些零件主要是遍布文本表面以及內裡的指涉(references)與典故(allusions),多數是從國外進口的電影,文學,理論,畫面,音樂。少了這些外國零件,小說就要停擺。這種仰賴國外進口的傾向,是「歷史」的痕跡。「殖民性」、「跨國性」、「現代性」與「後現代性」,都早就成台灣當代後作品主要的組成成分。


心得:
為了便利評論,紀大偉與陳雪、邱妙津、洪凌經常被標識為台灣新生代的「酷兒作家」。而紀大偉的作品也總是不斷在探究、想像「酷兒/queer」這個詞彙與其凜論政治應該如何在台灣落地發芽,畢竟queer一詞是來自英語系國家的文化脈絡。出生1972年的紀大偉,剛好在台灣政治、經濟開始改革的時期,台灣正面臨一個大轉型,同時呈現多元的文化面貌,而這樣的時代背景當然為未作者提供了足夠的養分去鬆動異性戀霸權底下的二元體制,而紀大偉的作品亦在此時創立的書寫的新風貌。紀大偉曾說過「科幻小說鬆動的既有的空間和秩序,使得性別政治遊戲大有可為,情慾的言說,就如同情慾本身一般是可以流動的」可以見得紀大偉認為科幻小說的通過現實層層限制,運用想像力表達心聲提供了一個想像的空間。小說〈戰爭終了〉,他用人類對人照人配偶的設定關係,嘲諷異性戀霸權對於男/女二分、男尊女卑的認知觀念,文中提到:「我身上的模擬真實裝置,也是按照外子個人需求設計」、「我的真實面目,外子和我都很清楚,不過我倆仍然進行家家酒的遊戲:因為,外子沒有更佳的選擇,而我,則是根本得不到任何選擇。」他質疑了異性戀社會中男/女婚配的關係其實只是約定俗成,不得不的一種設定,並不全都是出自於個人的自由選擇。紀大偉小說中酷兒情慾書寫,以科幻、武俠、虛擬、角色扮演等非寫實文類作文敘述框架,並以超現實手法作為對父權異性戀霸權壓制的抵抗。

展現愉越(transgression)/愉悅的情慾書寫是Queer文學主要的特質之一,而紀大偉在小說中除了潛偽成女性創作者,同時也在不同的文本中,以各種創作手法,如後設、推理、科幻等技巧逾越傳統道德與禁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