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15日 星期三

[991208][活動心得][04]

本活動是通識教育部楊長苓老師,配合其通識課辦理。除了修課同學,楊老師也邀請有興趣的同學們出席。活動主要是影片欣賞,播放來賓陳俊志導演的作品《美麗少年》,陳俊志也在間中穿插解說,交代其創作內容,以及鏡頭背後的故事。課堂結束後,主講人邀請陳俊志導演及有興趣的同學移步到Meseum Café,進行會後座談。


  「美麗少年」為陳俊志於1999年所拍攝之紀錄片,以生猛影像衝撞體制的導演長期追蹤了十二個小男同志紀錄少年同志青春告白。最後他設定了三位主角,拍下了屬於他們的每一個故事。儘管片中環境相和現在比較起來風氣相對保守,片中有些人對他們冷眼相待,但主角們對於自己的同志身分毫無保留、接受自我,甚至引以為傲。「美麗少年」為一部探討新一代同志青年心境與當時社會風氣的紀錄片,透過「美麗少年」,我們可以深入了新一代同志對於當今社會看似開放的風氣與想法。


  影片主要的三個故事分別有:1.同儕間,如何坦白表明自己的性向讓別人接受,並轉化他人的不解眼光。2.在家庭中,兒子如何把自己是同性戀身份的事實告訴父母至親、而家人又如何因應這樣的衝擊。3.在社會上,克服一般人既有的刻板性別價值觀、說服自己不再把自己關進黑暗的角落。在拍攝的過程中,他們留存下來了屬於那個世代的同志文化,也發現到這群美麗少年的共同特質,就是以實際行動,勇於現身向學校、家庭、社會挑戰,顛覆過去舊世代的衣櫃定律。

  看完了「美麗少年」不難發現影片中呈現的情境多為明亮歡快,獨缺悲情?導演說:「我不忍心,也沒有權利『真實地』纖毫呈現某些傷痛的同志家庭記憶。我必須先少年們及他們的家人一步,捫心自問『播出之後呢?』熟捻影像生產/傳播流程的我們無可避免地肩負更多責任。」導演的朋友紀大偉也如是說:「《美麗少年》有著獨特的同志幽默,如同本地gay bar特產的午夜整點恰恰舞步,這邊飄過來,那邊盪過去。」透過《美麗少年》觀影者可以了解到同志跟我們的距離沒有那麼遙遠,他們的世界不是如想像中的光怪陸離。陳俊志也呼籲同志們不要再躲在暗處,要能夠自己站出來,扭轉社會病態的性別價值觀念,為自己的權益盡一份心力。

  影片中最印象深刻的鏡頭是小炳扮裝以及小炳爸爸面對兒子的性向時說了一句:「我不知道什麼是同性戀,但他是我兒子,所以我接受」這令我們相當感動,因為他們了解對彼此的愛,知道唯有先面對問題,知道什麼對自己是最重要的,進而接受,才能面對社會帶來的異樣眼光。會後座談時,有不少同學都提出相關問題,但也很多同學一開口就先說:「我不是同志……」在場的楊老師回應:沒有人在意你到底是不是同性戀,但撇清的同時,歧視就產生了!而如果你還在說:我身邊都沒有同性戀,大家都很正常阿!或許,你應該開始思考,自己的問題在哪。是不是不夠值得別人信任?是不是讓人覺得無法跟你溝通?!

  特別撰寫:子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